首页
期刊概况
期刊简介
机构组成
岗位职责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期刊动态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媒体聚焦
编委会
编委会成员
编委会章程
征稿启事
投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协议
审稿流程
期刊征订
联系我们
搜索
您的关键词
首页
期刊概况
期刊简介
机构组成
岗位职责
获奖情况
被收录情况
信息中心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媒体聚焦
编委会
编委会成员
编委会章程
征稿启事
投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协议
审稿流程
期刊征订
联系我们
资讯中心
资讯中心
三农要闻
驻村第一书记
政策解读
乡村振兴
县域经济
乡土中国
农业教育现代化
农村基层党建
乡村治理
生态文明
新闻资讯
三农要闻
驻村第一书记
政策解读
乡村振兴
县域经济
乡土中国
农业教育现代化
农村基层党建
乡村治理
生态文明
新闻资讯
首页 > 资讯中心 >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浅谈中国古代农具锸的起源与发展
发布日期: 2024-06-20 16:29
点击量: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有一件汉代劳作俑。这件陶俑质地为泥质灰陶,整体刻画了一位手持农具、呈站立状的农夫形象。农夫身着短衫右衽,腰间挂有劳动工具,左手持箕,右手持锸(图1)。锸,形似现代的锹,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生产工具,其用途为翻土,可以开沟渠和做土垅。锸又写作“臿”,《释名》中解释为:“臿,插也,插地起土也。”《汉书•沟洫志》中记载:“举臿为云,决渠为雨。”生动地描绘了众多农夫以锸开沟的盛况。
锸的主要用途是翻土,论其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可用于翻土的原始工具。其中最常见的是各种质地的铲,如石铲、骨铲等。石铲在北方和南方均有发现。中国农业博物馆藏有一件石铲,出土于河北武安磁山,整体呈扁长条形,刃部略窄,弧刃,偏锋。该石铲形态完整,保存完好,时代特征鲜明,具有典型的磁山文化特征。石铲是早期农业生产工具的典型代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谷物栽培等,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历史价值。商代遗址也出土了形态规整、制作精美的大型石铲,可见铲形器的历史非常久远。
此外还有骨耜、角镐等,通常出土于南方地区,它们的作用与锸相近,只不过形态更为原始。从功能角度来看,角镐也多用于掘土。中国农业博物馆藏有一件鹿角镐,长34厘米,角质细腻,通体光滑。镐头顶部扁平,中间有竖凹槽,刃部似鸭舌,尾端呈尖状,并饰有数道刻划纹。镐柄粗长,与镐头的交接处有系绳磨出的斜凹槽,末端凸起一周,有一小圆穿孔。这件鹿角镐出土于江苏省高邮市龙虬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江淮东部地区,年代为距今6 600~5 300年。遗址无山,缺少可用于制造石器的石料,哺乳动物的角枝、肢骨等大型骨骼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类制造工具的可选材料。骨角器是龙虬庄遗址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器物,大量骨角制工具的出土,特别是以鹿角镐为代表的复合型、多用途生产工具,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利用巧妙设计,能够制作出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各类工具,对于认识和研究史前人类的生产方式有着重要意义。新石器时代是原始农业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石铲、骨铲、鹿角镐便是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它们用于农业生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代表了此阶段一类先进的生产工具。这类复合型、多用途工具,是反映早期人类农业活动的重要实物证据,为中华农耕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形态来看,耒耜则更像锸的前身。耒耜是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的工具,有的是石质,有的是骨质。耒是一种尖头直棒的工具,耜的上端有一根横木,可供人在使用时踩踏,以便耜在插入土地时能够借到更多的力量,耜一般会套在木棍上,形态与锸更为相近(图2)。
到了夏商周时期,便出现了石臿、木锸和青铜锸。湖北地区的楚墓里出土了木锸。青铜锸最早见于商代中期,较有名的有安阳殷墟、郑州二里岗、新干大洋洲等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锸。商代的青铜锸多为凹字形,西周和春秋时期一直沿用,春秋时期的铜锸形式已较为多样,有平刃、弧刃、尖刃。锸属于复合型农具,后部需要装柄,其形制和用法与今之锹相似。中国农业博物馆藏有一件青铜锸,长17厘米、宽10厘米,整体呈长方形,銎略成梯形,刃面两侧外翘(图3)。铜锸侧面刃部有使用痕迹,顶部破损,锸内有泥土等残留物。青铜锸是中国早期重要的青铜农业生产工具,存世较少。商周时期,人类摆脱了原始农业进入沟洫农业时期。农业经济已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部门,农耕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进入了由原始农业向精耕细作农业的过渡时期。而从农具的生产技术角度来看,此时青铜已用于制造生产工具。青铜是一种合金,是在铜内加入适当比例的锡和少量的铅炼制而成,具有熔点低、硬度高、易铸造的特点,用它制造的器具坚固耐用。青铜冶铸是商代一种先进的技术,开拓了一个新的时代——青铜时代。商周遗址发现的青铜农具种类众多,有锸、铲、镢等,其中锸是常见的农具之一。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成熟,青铜农具逐渐被铁制农具代替,青铜锸也逐步被铁锸代替。战国的铁锸主要有一字形和凹字形两种。秦汉时期,锸成为主要的挖土工具,在兴修水利取土时发挥了很大作用,故有《汉书•沟洫志》中“举臿为云,决渠为雨”的记载。锸的金属套刃叫鐅,安装鐅的木板叫叶。《说文解字》中解释:“鐅,河内谓臿头金也。”《释名•释用器》:“其板曰叶,像木叶也。”四川等地汉墓中出土的执锸俑,可见到锸的完整形态。
锸在南北朝时期还在继续使用,《晋书》《北史》等文献中还有“荷锸”“持锸”的记载。但是,随着耕作技术的进步和铁制农具的增多,锸的使用没有之前普及了。尽管在考古发掘中时有出土,但数量远不如汉代。这一时期著名的农书《齐民要术》中并没有提到锸,说明此时的锸已不是主要的农具。隋唐以后的考古遗址中已很少发现锸,这一古代重要的农具逐渐走下了历史舞台。但是,锸并未消失,在南方一些农村地区,至今还沿用着与古代锸形态相似的铁锹,这或许就是锸的流传变体。
[责任编辑:朱松琳]
图1汉代劳作俑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图2新石器时代骨耜中国农业博物馆藏
图3商代青铜锸中国农业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