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领土就十分广阔,都至少几百万平方公里,甚至上千万平方公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绘制地图的呢。看过《康熙王朝》的都知道,周培公在盛京,也就是现在东北地区呆了八年,在八年里他查阅古今典籍绘制了一张最全的中国地图,我当时就产生了疑惑,光凭查书就可以画地图,那画出来的地图能用吗,可信度高吗?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古人是怎么绘制地图的。
第一种方法:以山川为基准
以地理状况为区分作图,这是古代绘制地图最常用,也最方便的一种形式。制图方法是:首先把所要绘制的县城画在中心,然后再把县城附近的山川河流,相对于县城在什么位置,大小如何用特定符号表示出来;最后再把县城与山川之间的道路绘制出来即可。
虽然说这种方法不够准确,但是既讨巧又实用,十分适合科技落后的古代。但是地图不是你信手画画就完事的,山川河流具体的方位,以及山势高低走向,以及河流大小长度都需要人们去确定的。而确定的方法只能靠人自己去走,去看去亲自量。不过古代没有定位技术,测量工具也比较落后,因此出现误差是很正常的,而且随着距离越远,范围更大误差就更大。
第二种方法:以航线为基准
航线是指水运的航线,后期也发展到海运。这种绘图方法比第一种还要简单,拿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来分析:首先就在这张白纸的中心把京杭大运河画出来,首起北京,然后画图的人坐着船从北京出发,沿着大运河一路向南出发,把河流两岸的山川地貌都绘制下来,画在运河两侧,最后绘制图纸的人到达了杭州,也就完成了绘制。我们能明显的看出这种方法的优缺点,优点就是方向定位的很准,绘制过程也比较快。缺点是画图的区域太窄,仅限于河流两侧附近的地区。上面说的两种方法是古人常用的绘制地图的方法,但是主观因素太多,误差较大。还有一种比较客观的制图方法,下面介绍。
展开全文
第三种方法:以比例为基准
古代战争是常常发生的事,战争讲的是兵贵神速,知己知彼。如何行军速度快如果连地图都不知道说不定还会迷路,如何知己知彼,连发生战争的地区的地理面貌都不熟,如何排兵布阵。因此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需要完善地图,把地图绘制的更精准更细致。
所谓的比例为基准就是我们所说的比例尺,我们现在工程制图和机械制图用的十分广泛。就是在地图里绘制上满满方格,一个小格代表一个固定的长度,比如1:1000,就表示图上1小格表示1公里。然后根据实际测量实物大小,方位用比例尺的方法缩小在地图上。这样就显得很精确了。
前两种方法虽然精度不高,但是实用性还可以的。花费的精力也不小,需要人们实地考察,凭感觉去判断方位,大小。第三种方法更是耗费精力,绘制一个地图甚至要花好几年的时间。
现代人有各种卫星定位,地图精准到每一米,这是古人想都不敢想的。我们也不敢想象,如果要我们去用脚步去测量画图,那将是什么样的画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